保健艾灸穴位图介绍:保健灸法相对治病灸法容易很多,在没有医生指点的情况下,自己就可以按图取穴,和家人、朋友互相操作,已达到保健养生目的。
本艾灸穴位图所提供的保健灸法为艾灸界泰斗“谢锡亮”谢老的秘法,是您延年益寿、防病保健必备的家庭良方,文章内容较长,建议收藏阅读以备不时之需。
一 大 椎
取穴法 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,恰好与肩相平。使病人正坐平肩,略低头,在第7颈椎下,第1胸椎上陷凹处取穴。当低头时,颈后与肩平处,出现一个高突,即第7颈椎,其下即大椎穴。有的人出现2个高突,下面 大的、会括动的是第7颈椎。
功效 解表通阳、清脑宁神。
二 风 门
取穴法 风门穴在第2与3胸椎间旁开1寸5分。
功效 此穴泻诸阳经热气,亦泻胸中之热,所以不论内伤外感,一切风症皆主之,它有宣通肺气,疏散风邪、调理气机之功效。
三 身 柱
取穴法 身柱穴在第3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。取穴时,病人自然正坐平肩,略向前低头,再第三胸椎下陷中取穴。
功效 理肺气、补虚损、解疔毒、宁神志。
四 脾 俞
取穴法 脾俞穴在第11与第12胸稚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。使病人正坐或俯卧,按第11椎下脊中穴旁开1寸5分取穴。简便取法,可先摸到肩胛骨下角平为第7胸椎下。
功效 调理脾气、运化水谷、渗利除湿、和营统血。
五 肾 俞
取穴法 肾俞穴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,旁开1寸5分。使病人正坐或俯卧,从第2腰椎之下命门穴,旁开1寸5分取之。简便取祛,使病人正坐直腰,由医者两手中指按其脐心,左右平行移向背后,两指会合之处为命门穴(此穴正对脐中),由此旁开取之,但此法对于胖人腹壁下垂者不甚准确。
功效 调理肾气,强健脑脊,聪耳明目,健身体、壮元阳。
六 中 脘(太仓)
取穴法 中脘穴在上腹部中央,腹白线上。使病人仰面平卧,自胸歧骨至脐心1/2处取穴。
功效 调胃和中、补虚益气、纳谷化湿、降逆止呕。
七 关 元(丹田)
取穴法 关元穴在下腹正中线上,使病人仰卧,由脐中至骨联合上缘折作5寸,在脐下3寸处取穴。
功效 培肾固本、调气回阳、主生殖、主原气,主治诸虚百损,壮一身之气。
八 曲 池
取穴法 曲池穴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关节间,当肘窝横纹之端。屈肘略成直角,手心向里,在肘窝横纹头下陷中是穴位。
功效 祛风解表,清热利湿,调和营卫,强壮明日,有主泄逆气功效。
九 郄 门
取穴法 郄门穴在前臂内侧面,掌横纹直上5寸,当桡侧屈腕肌和掌长肌之间。使人曲肘或伸肘仰掌,从掌后横纹至肘横纹折作1 2寸,由掌后横纹向上5寸处是穴位。
功效 宁心安神、理气宽膈、解痉镇痛。
十 足 三 里
取穴法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,胫、腓两骨闻。让病人正坐自然屈膝;以足掌放平为度,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,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,四指并拢,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。
功效 足三里有温中散寒,健运脾阳,补中益气,宣通气机,导气下行,强壮全身的作用。是成年人保健灸的名穴。
十一 阳 陵 泉
取穴法 阳陵泉在腓骨小头之前下部凹陷处。使病人正坐屈膝,将足自然放平,从膝外侧关节之下,按取腓骨小头和胫骨粗隆两点向下呈等边三角形,其下尖端是穴位。恰在足三里斜上一横指处。
功效 阳陵泉有清肝利胆、驱除湿邪,强壮筋骨、健胃制酸之功能。
十二 三 阴 交
取穴法 三阴交穴在内踝直上约3寸处,胫骨后缘。从内踝至阴陵泉折作13寸,当内踝正中直上三寸之处取穴。
功效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,所以有主治肝,脾、肾三个脏的作用。重点在脾,有健脾和胃化湿、疏肝益肾、调经血,主生殖之功效。